【组织架构】
鸣谢指导单位:
世界低碳城市联盟
国际氢能协会
国际绿色经济协会
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
中国能源研究会
中国循环经济协会
中国低碳产业委员会
国家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研究所
国家生态环境部固体废弃物与化学品中心
固体废物能源化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
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
共同组织单位:
德励国际会展集团
亚太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会
国际绿色低碳综合咨询联盟等
合作承办单位:
励兴展览(上海)有限公司
上海怡涵展览服务有限公司
组委会执行招展单位:
励兴展览(上海)有限公司
支持单位:(历届参展品牌)
中船集团
中信重工
中节能
中晶环境
中国恩菲
光大环境
上海环境
首创环境
广州环投
粤丰环保
深能环保
盈峰环境
康恒环境
瀚蓝环境
三峰环境
伟明环保
绿色动力
金通灵集团
先河环保
龙净环保等
【参展类别】
参展范围重点涉及“双碳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,全面展示领域内优秀企业的前沿技术、创新产品与优质解决方案!
一、“双碳”产业技术与场景应用:
绿色低碳产业与场景应用:新能源与低碳产业园、绿色园区数字化管控系统;国内外“双碳”能源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展示;中外企业在工业领域中的低碳、零碳\负碳和节能环保方面的创新技术、产品与场景应用;合同能源管理、工业节能咨询、诊断、设计、改造、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商;碳排放(碳减排、能源替代、节能增效、循环利用、CCUS)、碳管理(碳足迹管理、碳数据管理、碳资产管理、碳交易管理)、碳交易(碳配额、MRV、CCER、碳价)、碳金融(碳基金、碳期货、碳债券、绿色保险、绿色信贷)、碳市场、碳普惠系统建设、碳汇、碳税、碳能评估、碳盘查、绿色低碳项目运营管理、“双碳”人才、低碳服务、碳达峰\碳中和产业整体服务商等;
低碳城市建设:低碳建筑、零碳工厂、零碳园区、零碳项目、零碳社区、零碳校园、零碳城市、低碳交通与智慧出行、“海绵城市”建设、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服务商、低碳城市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解决方案服务商等;
二、5G+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:
5G+智慧能源管理云平台、5G智慧电厂(元宇宙虚拟电厂)、智能化“未来电网”技术、5G智能特高压传输技术、能源互联网技术、微电网技术、绿色能源(无碳技术)技术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、增量配电、分布式能源及智能光伏技术、新型储能系统及EPC工程、风、光、储、氢、充(换)电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、清洁供热系统、合同能源管理、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、智能巡检机器人、“智慧能源+工业互联网”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等。
三、氢能利用技术与装备:
绿色低碳氢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技术与场景应用;“甲醇”制氢技术、“餐厨垃圾制氢技术”、气体制氢技术、煤制氢技术、沼气制氢技术、海水制氢技术、核心材料与关键零部件、氢气安全利用、高炉富氢冶炼技术、富氢还原炼铁技术、焦炉煤气制氢装置、无化石冶炼技术、工业富氢产品、氢能循环系统解决方案、氢能流体机械系统、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、绿色制氢、运氢、储氢、加氢及加氢站设备、其他新型氢能利用技术与装备等;
四、低碳节能技术与环保设备:
碳捕捉/运输/存储技术、碳捕获化学吸收和物理隔离技术、碳和氢气合成燃料技术、二氧化碳替代生产技术设备、化学制品、聚合物、净零碳技术、共性技术研发、示范工程等;
六、零碳循环产业与资源化综合利用:
智慧环境管理云平台、“智慧零碳+循环资源利用”、垃圾分类处理与焚烧发电技术、可再生能源设备、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、大气\固废\水环境、土壤及生态环境处理技术、污水污泥处理成套装备、工业余热回收装置与利用技术、其他废旧金属、废旧物资(机械设备、有色金属、电子产品、通讯设备、塑料制品、纸类、玻璃类、橡胶类、建筑固体废弃物及边角料)回收处理、废旧电池回收利用、工业固废处理成套设备、零碳循环经济产业解决方案服务商等。
七、碳与温室气体排放及监测技术:
碳排放监测、评估与报送系统、监测仪器设备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系统、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监测及应用技术、气体在线监测仪器、颗粒物监测、对地观测技术等;
八、生物质燃料技术:
乙醇燃料、生物柴油、生物甲烷技术和产品、生物质发电技术、纤维素乙醇技术、微藻燃料技术、生物制氢技术、生物燃料生产设备、仪器与设备,生物质(颗粒)气化燃烧锅炉等;
九、绿色智能制造:
绿色工厂、绿色园区、绿色认证、绿色智能无人生产车间、绿色数据中心、绿色包装设计(智能包装)、绿色物流运输、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、工业能耗数字采集、分析、储存与远程传输系统、绿色生产线自动化技术改造与升级、绿色环保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清洁生产技术、绿色生产线技术改造与提升、智能制造机器人、智能运维服务、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系统、5G智能工厂(数字工厂)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等。
十、其他相关单位:
低碳产业园、循环经济示范区、高校与科研院所、行业组织(商会、学会、联盟、中心、智库)、CDM 项目开发与咨询、低碳课题研究、高端科研运营平台、低碳管理咨询、金融投资机构、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成果转化(技术转让)、“双碳”创新专利技术、媒体机构及其他“双碳”产业有关服务单位等。